這個對象一共從4個部門領取了11項救助補貼,不管從幫扶類型還是資金總額看都有些異常;該人員已經死亡,但仍在享受困難救助;該對象在不同街鎮重復領取同一項目補貼……近日,區紀委監委根據系統預警提示對相關問題一一展開核查。
“有了這個管理平臺,一些隱藏的問題就冒出來了,而且問題出在哪里一查就清楚了。”區紀委監委相關檢查人員說。風險得到及時排查、問題得到及時糾治,這得益于松江區惠民惠農精準幫扶資金管理平臺的上線運行。
精準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役之一,松江區紀委監委在扶貧幫困領域專項巡察和日常監督中發現,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是掣肘惠民惠農精準幫扶、產生廉政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惠民惠農資金量大、涉及部門廣、群眾關注度高,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信息共享,就出現同一對象在不同街鎮重復領救助,基層幫扶‘撒胡椒面’等現象。同時,由于數據分散,跨部門、跨年度、跨地區的信息比對分析難度較大,也影響了監督實效。”區紀委監委相關檢查人員告訴記者。
打破幫扶信息“孤島”,破除部門之間信息“壁壘”,建立全區惠民惠農精準幫扶資金管理平臺是松江區對癥開出的藥方。通過平臺開發、組織多部門數據導入,目前,平臺已納入組織、民政、農業、殘聯、工會等13家職能部門自2019年以來的幫扶項目共計160余項,涉及資金4億多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6萬余人的幫扶人員信息庫、24萬余條的數據發放庫以及各職能部門的幫扶項目庫等。同時,平臺還接入了全區人口實有信息庫部分內容,不斷拓充監督比對數據庫。
平臺強大的數據庫實現了跨部門之間的數據串聯和綜合分析。每個項目在各街鎮的區域分布情況、每一位幫扶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等,從面到點,幫扶數據信息的呈現體系化和可視化。幫扶項目涉及的金額越多,字體越醒目;如搜索身份證號碼,即出現該幫扶對象歷次接受的幫扶信息,誰是“李逵”、誰是“李鬼”,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出現死亡人員繼續享受補貼、同一人員在多個街鎮享受同一補貼項目等異常數據,系統會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以紅色嘆號加強提示;若項目補貼人數少,也會顯示提醒,為優化項目設計提供參考。目前,平臺已發出預警信息562條,通過核查,糾正356條。
“平臺的數據分析、預警提示等功能,為領導決策、資金分配和過程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幫扶資金和資源就能切實用在刀刃上。”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的監督側重結果監管,平臺正逐步探索事后監督向過程監管、前哨監管的優化。”7月初,隨著區農業農村委一筆“糧食生產環境保護補貼項目”的順利發放,實現了職能部門財政資金預算執行、過程發放與平臺的無縫對接,補貼發放前通過預警設置提前糾錯,監管功能前移一步,真正實現運用大數據平臺落實惠民惠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