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研究室,在外人看來就是整天與“故紙堆”打交道的地方。但在近期的“四史”學習教育中,區委黨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員走出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上了“四史”微黨課的備課和講習老師。《松江第一名共產黨員侯紹裘的人生選擇》《毛澤東推廣“松江經驗”》《縣委書記負債“下海”闖大江》……由一個個雋永小故事組成的“微黨課”有聲有色,讓“四史”學習更入腦入心。
“接到任務的時候時間很緊,十堂課,兩天備課,一天錄制。”區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金秀霞稱,時間確實緊張,但并沒有難倒他們。黨“史研究原本就是大家平時的工作,這次黨課也是將平時積累的文獻資料轉化成黨課的教案,算是一次成果轉化吧。”在金秀霞看來,備課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粗略地刀削斧砍,而是提煉的過程,因為有平時的積累,難度似乎不是很大。要讓聽課的人留得住、聽得進,關鍵就在于“轉化”。“講課不是一言堂,平時檔案文獻上的史實,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吸引聽眾、讓聽眾接受并引起共鳴。”金秀霞說。
為此,區委黨史研究室負責人梁瀟通過從兄弟區“四史”黨課中取經,確定了“三個1分鐘”的備課“指導方針”——時間不長,只有3分鐘左右,需要做到“1分鐘吸引人、1分鐘感動人、1分鐘引起共鳴”。梁瀟備的《楓涇暴動》講述了國共合作破裂后,遭遇殘酷屠殺的共產黨終于確立“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方針。松江在陳云同志的帶領下,在楓涇發動農民運動。“事件本身脈絡清晰,史實記載詳細。”梁瀟稱,她要做的就是從中提煉出精華部分,生動形象地再現這一歷史事件。梁瀟選擇了一首當地的民謠“共產黨,扒平王。財主人,淚汪汪。一夜殺死七匹狼”開篇。民謠朗朗上口,生動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動蕩,也將聽眾的思緒帶到了那個時代。中間清晰簡明介紹事件經過,事件的高潮為兩位年輕共產黨員的犧牲。“黨史要引起聽眾的共鳴,不能單就黨史講黨史,還應該和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相結合。”梁瀟說。
真實是史學的靈魂。金秀霞備的《黨的一大在我家召開》同樣體現了她對歷史研究審慎的態度。在她的歷史故事中,作為黨的一大召開點的女主人薛文淑,校正了記載中一大會議確切地址。“之前一直認為一大是在薛文淑家的二樓召開,而薛文淑則指出,確切的地址是在一樓,最終這也改變了歷史文獻上對這一事實的記載。”雖然這一校正在其他人看來是瑣碎和次要的,但在多年從事黨史研究的她看來,這種較真難能可貴,做歷史研究,需要的就是較真。
10節微黨課,就是黨史上10個重要事件和人物,其遴選過程也花了功夫。參與者之一張潔說,這些均是“四史”上關乎松江的最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首先,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之根”松江紅色文化和資源也非常豐富,松江第一名共產黨員侯紹裘、松江革命搖籃景賢女中的革命故事、地下黨員的“潛伏”歲月,這些革命故事成為微黨課的重要題材。而后來的松江水稻專家陳永康研發選育“老來青”、松江老縣委書記“下海”創立松江傳奇公司“大江”等故事,又將聽眾帶到那個激情澎湃的改革開放時期。
雖然備課“四史”微黨課要費腦子、花功夫,但是在區委黨史研究室的7名備課老師看來,完成之后卻是收獲滿滿。‘四史’不是枯燥乏味“的,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東西,通過這10節微黨課,我們想讓大家明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樁樁件件,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事件,是與我們經歷的社會時代息息相關的。”金秀霞稱,研究“四史”的過程,其實也是自身受教育的過程,學習“四史”讓大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形成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以便堅定地、孜孜不倦地做好黨史和“四史”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