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紅色墻面搭配淺褐色線條,踏入位于文翔路的小昆山鎮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的新建區域,大片英式風格的動遷安置房映入眼簾。一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敬老院新址均已投入使用。目前,項目一期的1562套動遷安置房即將“完美收官”,并預計在6月進入選房環節。二期項目已結構封頂,三期也即將進入施工階段。未來的幾年內,建筑面積達60萬平方米、總計6391套的動遷安置房將成為小城鎮試點造福百姓安居的關鍵一步。
這幾天,小昆山鎮安置辦正忙著“搬家”。緊鄰動遷安置房一期,一排具有明清風格特色的沿街商鋪為這一帶注入了少許活力,鎮安置辦就“安家”于此。在安置辦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前往一期參觀小戶型樣板房。
一室一廳的戶型,雖看似狹小,但鎮安置辦動足了腦筋,讓小空間發揮大作用。在60平米與56平米的兩間樣板房內,配置了家電、燈具等裝飾的小屋在色彩點綴下,霎時有了生機。敞開式廚房等設計細節,也巧妙釋放出更多空間。“這幾天,已經開始組織部分動遷居民前來參觀了。”這名負責人說,不少居民參觀后,都對小戶型的印象有了改觀,“56平米的戶型,經過簡易裝修后,看起來竟比60平米的還要大一些。”不久后,還有更多居民將分批前往樣板房實地參觀。
由于部分小戶型是夾在兩套大戶型房的中間,采光較好的位置被設計為臥室和廚房,缺乏一個可供晾曬的陽臺。對此,安置辦負責人透露,安置房戶型共分小戶型、大戶型和復式三大類,在戶型組合時可以根據面積和需求進行自由選擇,“依據樓層、小區位置、景觀等因素設置系數,安置房也按照系數,實行一房一價。”如此,沒有陽臺的戶型,價格系數也會相應減少。
從動遷到安置,一切工作有據可循。信息透明,是小昆山鎮小城鎮試點貫穿始終的原則。去年4月,小昆山鎮成立鎮安置辦,輔助動遷安置工作的同時,安置難點也有了解決的平臺。去年底,歷時8個月、易稿22次,一套由涉及動遷的行政村村干部與村民代表參與討論的《動遷安置實施辦法》出臺,并于今年實施,成為安置工作推進的有效依據。
在此基礎上,小昆山鎮安置辦在一年內開發設計了一套可供內網查詢的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包括動遷信息、購房和房款三大模塊。通過錄入居民從動遷、購房到安置的詳細信息,動遷安置正在進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在這里查詢得到。“拆遷面積是否正確?申報哪個房型組合?信息的準確無誤,也是安置工作順利推進的保證。”鎮安置辦負責人透露,下月,每戶動遷居民還將收到一份信息確認單,包括每戶家庭所簽訂的動遷協議、房屋評估報表、宅基地證和安置協議的相關信息,由居民進行再次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