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衛公路南段,葉榭鎮井凌橋村附近的最后一戶滯留戶房屋日前順利拆遷(見右圖)。四年多來,難以推進的道路拓寬工程也將完工。但在這次“拆遷”的背后,卻是一場艱辛的“拉鋸戰”。
從松江通往金山方向的松衛公路,一條六車道的主干道路,被葉榭井凌橋村附近這座赫然豎立的小樓“攔腰”阻截。雙向六車道的柏油路被迫成了三車道,行人、車輛經過此地時只得彎道繞行。從遠處看,小樓就猶如一座孤島,立在馬路中央,與四邊隔離,很是突兀;由于路況多變,視線遮擋,這里也成了交通事故的多發路段。
據了解,早在2010年8月,松衛公路葉榭段拓寬工程尚未開始之前,附近所涉及的106戶村民動遷工作已啟動,其余村民順利搬遷。唯一剩下的這所房屋,戶主60多歲的范老伯一家,由于不愿接受政府所給予的拆遷補償要求,拒絕簽訂動遷協議。而政府堅持按照政策執行,于是,問題一再陷入僵局。
四年多來,雙方進行著一場“拉鋸戰”。對于補償問題,葉榭鎮拆遷辦表示,按照相應土地權價、購房補貼、房屋建筑以及內部設施成本測算,已經給出了政策范圍內的優惠條件。以2002年頒布的《上海市征用集體所有土地拆遷房屋補償安置若干規定》為準,進行了價格核定。但為了爭取更多拆遷補貼,范老伯聘請了一名律師,將補貼價格提高到了政府原本核定價格的兩倍,自行搭建的面積也算入其中,而這些“條件”,對拆遷辦來說,并沒有讓步的可能。
相關部門月月拿著“核定價”上門做工作。三年多來,有記錄的上門協調就有數百次,輾轉于單位、親戚和鄰里,但最終遇到的仍然是閉門羹。
2014年12月2日,九亭鎮滬亭北路聞名的“最牛釘子戶”被依照法律程序成功啟動強拆,這一做法為最終解決問題提供了經驗借鑒。次日,相關責任部門召開協調會,將范老伯一家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經研究討論,決定不再“接受”早在2010年8月推行的“協議動遷”方式,依照2011年11月出臺的《上海市征收集體土地房屋補償暫行規定》,進入法律程序。對于“強制執行”,意味著原本的核定價也將失去。這一筆賬算來,讓范老伯一家有些動搖。就在年前,范老伯終于接受“核定價”,簽訂了動遷協議。原本商議的優惠條件也仍舊保留;對于補償,范老伯換來了三套總共280平米的集鎮公寓房,還剩余了一筆補償金。
如此拆遷,經歷一番周折,對于動遷訴求,特別是拆遷補償金的問題遇阻,并非個案。拆遷難,究竟難在哪里?對此,葉榭鎮拆遷辦工作人員說出了一些思考。“若說這是一場‘博弈’,之所以陷入僵局,其中一個因素就在于心理層面。近年來,不少地區出現因拆遷而造成的突發事件,從社會心理角度,出于安全考慮,‘協商’必先優于執法,但對訴求者來說,往往希望得到更好的補償金額。有時,所提條件并不符合相關政策。但也相信,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將會給‘僵局’提供一把解鎖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