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市啟動的“城中村”試點改造的地塊中,我區(qū)拿下4個名額,中山、岳陽、永豐及車墩4幅“城中村”地塊的改造方案,日前經市相關職能部門現場評審,獲得了全數通過,并于今年全面啟動改造,占全市啟動數的36.4%,啟動數量占全市第一。
據了解,作為舊城改造項目之一,我區(qū)“城中村”試點改造工作于2013年11月啟動,由區(qū)房管局舊城改造辦公室負責牽頭區(qū)屬各職能部門及相關街鎮(zhèn),積極探索制定各個地塊的改造方案,并報市“城中村”改造領導小組審批。
今年9月,中山街道滬松公路21弄“城中村”改造方案率先通過市相關職能部門現場評審,成為全區(qū)第一、全市第五個獲得市級評審通過的項目。由于“城中村”試點改造可享受土地定向供應、出讓金返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減免等優(yōu)惠政策,我區(qū)及時調整思路,增加了中山、永豐、岳陽和車墩的“城中村”地塊面積,進一步擴大政策受益面。“中山街道‘城中村’試點改造正處在平穩(wěn)、有序地推進當中。”中山街道舊改辦負責人陸建平告訴記者,目前中山街道通過市級評審的“城中村”試點改造地塊分為三個片區(qū),分別是滬松公路21弄、50弄以及方塔北路485弄,土地面積共約2.9萬平方米。
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山街道三處“城中村”分別緊鄰滬松公路和榮樂路,靠近馬路的外圍一帶已經得到充分開發(fā),唯獨這三個片區(qū)被“孤立”封閉起來,“城中村”成型已久。如今,中山街道“城中村”試點改造簽約與拆舊正同步進行,改造步伐在全市已屬前列。其中,滬松公路50弄與方塔公路485弄共涉及動遷戶61戶,已完成近80%的簽約率,且滬松公路50弄舊房已基本拆除。這兩個片區(qū)今后將改造為動遷安置房,并增添相應的公共配套設施。
車墩鎮(zhèn)華陽橋地區(qū)“城中村”改造面積達27.8萬平方米,為四幅地塊面積之最。車墩鎮(zhèn)副鎮(zhèn)長楊仁余透露,由于歷史頗為悠久,人文積淀深厚,華陽橋地區(qū)的舊改將融入更多“復古”元素,今后的華陽橋地區(qū)將打造成“明清風貌小鎮(zhèn)”。華陽橋地區(qū)“城中村”試點改造分為3個片區(qū),涉及294戶當地農民。結合“明清風貌小鎮(zhèn)”的建設,這里今后將建設一批明清風格的商品房和沿街商鋪。目前,該地區(qū)的房屋拆遷簽約率已超過1/3。
值得一提的是,“城中村”試點改造項目在享受相關優(yōu)惠政策的同時,還有一個硬性條件,就是要保證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地塊改造后,開發(fā)建設用于可銷售面積的10%必須以成本價格提供給當地的集體經濟組織,用于保證當地農(居)民的收益。
區(qū)房管局負責人表示,“城中村”顧名思義是指城市高速發(fā)展進程中,滯后于發(fā)展步伐的區(qū)域,多數為農民轉為居民后遺留下來的村落,也可理解為“都市中的村莊”。這一“夾縫”中生存的地區(qū)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與安全隱患,成為困擾城市發(fā)展的“頑疾”,部分更處在管理“盲區(qū)”。“如何啃下‘城中村’這塊‘硬骨頭’,換取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是我們不斷在探索的。”而通過“城中村”試點改造,不僅能夠有效地改善原住民的居住環(huán)境,保證農(居)民利益,解決消防安全等隱患,還能對外來人口控制起到一定作用,達到多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