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僅60平方米的小書店起步,18年后,鐘書書店已發展成擁有近20家連鎖店的民營書業翹楚。今年,被網友譽為“最美書店”的鐘書閣,又在泰晤士小鎮開門迎客,為讀者提供了被書海包裹的別樣讀書體驗。談起這些年立于不敗之地的發展秘訣,上海鐘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雅娥的回答很簡單:信奉一個誠信的理念,培養一群忠實的讀者,“鐘書要打造像誠品書店這樣讓讀者回味的‘地標書店’。”
貼錢為讀者找書
1995年,徐雅娥的愛人在松江體育場邊上開了一家僅有60平方米的小書店,取名“鐘書書店”。幾年后,徐雅娥也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走進鐘書“當家”,為好書找讀者,也為讀者找好書。
最初幾年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鐘書的經營之路并不好走,怎么辦?徐雅娥思路一轉,想出了幾個妙招。一是錯位競爭,利用民營書店體制靈活的優勢,天天都進新書,讓讀者有新鮮感。“當時新華書店差不多半個月進一次新書,而我們的讀者有需求,鐘書都會盡可能滿足。”一次,有讀者急需一本書,鐘書沒有,老板就親自坐車到上海書城買了書,再原價賣給讀者。類似的事經常發生,雖然貼錢又費力,卻贏得了讀者的感情。
每家鐘書連鎖店還有“鎮店之寶”——一本《讀者訂購圖書登記簿》,徐雅娥介紹說,對每一筆記錄,書店都會想方設法解決,哪怕無法采購到,也會及時回告讀者。
口碑和聲譽就這樣一點點積累了起來。徐雅娥清晰地記得,一次參加圖書招標會,評審專家都是生面孔,對于能不能中標,她心里也沒底。后來“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有專家看到鐘書的名字就大加贊賞。”原來,這位專家曾在鐘書買20本同樣的書,書店一時找不到這么多存貨,熱心的營業員當場聯系其他門店,愣是在半小時內調來了十多本,讓讀者滿意而歸。
最美書店似書房
銷售碼洋18年增千倍,銷售質量也在節節攀升,讓鐘書在實體書店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逆勢上揚,突破困境。對此,徐雅娥看在眼里,樂在心頭。“讀者的需求在變化,我們的發展思路也要跟著變。”比如,前些年鐘書一直是全市教輔類圖書的最主要供應商,但是徐雅娥敏銳地意識到,素質教育、給中小學生減負是大勢所趨,鐘書也要因勢而動。于是乎,這兩年鐘書的國學、勵志類圖書開始嶄露頭角。同樣一套精裝四大名著,小學生版的有圖片,中學生版的有注釋,成人版的有白話原文,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
走進鐘書閣泰晤士店,經典書籍的智慧和精華呈現在墻上和腳下,就仿佛進入了博大精深的書海。徐雅娥說,這是她理想中的書店雛形,書店有私人書房的雅致和自由,讓讀者在不經意中由書的殿堂走進藝術的天堂。“我們要讓讀者感受到高品質城市文化新地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