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漕河涇松江園區內的24小時便利店里,人來人往,門庭若市;園區外的莘磚公路上,沿街開出了一溜飯館,也引來不少食客。不再是“白天車水馬龍、夜晚黑燈瞎火”,漕河涇松江園區已建成的區域占地225畝,規模不大,卻已浮現出一些小城鎮的味道。而在園區負責人的腦海中,未來這個“漕河涇小鎮”的最大亮點,就是“5+2”、“白+黑”,是一個夜晚不打烊、周末有人氣的城市產業綜合體。
新小鎮,解多元多次方程
短短幾年間,漕河涇松江園區已悄然成為松江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典型代表。
以產業為主導。目前,在漕河涇松江園區初步形成的光儀電和生產性服務產業集群中,研發、設計、銷售和服務類企業是主力軍。2012年,園區企業實現稅收2.3億元,畝產稅收達到102萬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6.8倍。
判斷一個園區的發展水平,除了產出、稅收這些量化指標外,留給一般人的感官印象,則是人氣。
中午時分,園區出入口的安保人員尤為忙碌,人來車往間,不停地引導進出園區的車輛。園區負責人說,這兩年,隨著企業不斷入駐,園區的汽車保有量猛增,停車位基本已經飽和。”“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小細節是,園區是松江目前屈指可數的收取物業費的產業園區之一。我們下半“年交付使用的科技廣場項目,物業費要漲到四五元一平方米。”園區負責人說,隨著園區管理的日臻完善,企業也都愿意交這筆錢。
一個“收費”的園區,卻同樣能受到企業的青睞。園區負責人介紹說,在產業園區的發展過程中,絕不是產業集聚這個單一的一元一次方程,相反,是一個求解多元多次方程的綜合命題。在園區負責人的形象化描述中,園區今后將是“漕河涇的新天地”、“松江的小陸家嘴”, “5+2”、“白+黑”是個 的小鎮。
透過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園區除了產業的集聚、人才的匯流,還將是生產、生態和生活融合的新型城市產業綜合體。不僅有廠房、科研樓這些能上班的場所,還有高端商業、休閑綠地等適宜居住的公共配套。
產業鏈,要素與功能集聚
如同工業化初期,必然要經歷簡單生產、一般制造一樣,任何一個地區在向工業化中后期邁進的時候,也必然要向先進制造和高技術、高附加值生產轉變,區委書記盛亞飛說,“漕河涇小鎮就代表和引領了這個發展趨勢。”
不僅僅是先進制造和高端服務的集聚,在漕河涇松江園區負責人看來,更是要打造一條園區的產業生態鏈,“除了產業上下游之外,在產業與產業之間,也有對功能與服務的要求。”
不久前,落戶園區的大唐移動要出口一批設備到伊朗,卻被一些難題給卡住了。園區內的法國必維檢測接到問題后,24小時內就為大唐移動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對于法國必維這樣的企業來說,檢測費用并不是關鍵。”園區負責人一語道破其中的機巧,“核心是其整體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園內企業更好地開拓市場,規避風險。”
企業成群、產業成鏈。如落戶的佳豪船舶,企業在船舶控制指揮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采用了園區內的天沐、松耐、艾泰科技等電子電氣企業的專業解決方案。“現在只是一個產業鏈雛形,今后園區還要不斷提升產業能級、拓展產業門類,不僅承載科技型、研發型和制造型企業,還要加快形成要素、功能與服務的集聚,并把這些產業鏈條連成一個產業圈。”園區負責人表示。
拓展產業門類,兩年前,園區就積極接洽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為園區引入流量平臺經濟的新業態。眼下,園區由10棟科產樓、3棟高層商務樓組成的創新廣場還在建設,但已經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達成落戶協議,環境能源交易平臺、南南合作交流平臺和國家氣象數據交易平臺將在年內入駐。
生態鏈,產城融合唱主角
解決了企業生產上的需求,僅僅是城市產業綜合體的第一步。與周邊社區形成互動,讓產城融合唱主角,才是產業園區得以成為小鎮的關鍵。
不久前,淘米網與漕河涇松江園區簽下協議,除了將總部落戶園區外,還將結合摩爾莊園、賽爾號等產品,在“南部綜合體”打造一個淘米網文化主題公園。作為園區的一個重要功能配套,這個公園今后不僅面向園區內的企業和員工,同時也是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空間,可以吸引周邊社區乃至全國各地的小朋友前來體驗。
不同于傳統產業園區與周邊社區的功能隔離,漕河涇松江園區負責人表示,不論在空間布局還是功能配套上,園區都將與周邊社區形成一條有序的生態鏈。在這個鏈條上,莘磚公路以南占地600畝的“南部綜合體”項目,是園區實現產城融合的關鍵區域,也是“漕河涇小鎮的核心驅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