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8天長假中,全區各旅游景點日均接待游客量達到7.8萬人次。從5年前日均游客接待量尚不足萬人,到現在的逐年成倍增長,背后是我區旅游業從單純的觀光,到與休閑宜居城市建設并舉的轉型。不僅如此,隨著華亭河“水上旅游”、直升機“空中游”等項目的規劃,未來我區旅游業還將搭載上“水陸空”多棲發展的新格局。
坐擁上海唯一的山林資源,我區發展旅游業可謂得天獨厚。在區商旅委副主任婁建源看來,過去5年,隨著上海歡樂谷、辰山植物園以及一批五星級酒店等重點項目的建成,我區才真正迎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在2007年前后,我區每年游客接待量始終在300萬人次上下徘徊。依靠大項目拉動,我區旅游業迅速集聚起了人氣,據預測,今年我區游客接待量將突破900萬人次。
人氣逐年遞增的背后也有隱憂。夾在上海中心城區和長三角周邊城市之間,加上便捷的大交通網絡,時常讓松江陷入“過道”的尷尬。不少游客僅把我區的景點作為旅游單體,逗留時間普遍較短,更難留住門票之外的其他消費。
如何尋找突破口,實現錯位競爭?“既著眼于發展旅游產業,又不是單純地為旅游而做旅游。”婁建源說,我區未來的旅游發展,要在滿足游客各種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做到發展旅游與建設休閑城市、宜居城市的完美統一。言下之意,就是要打造松江新型城市旅游系統,形成“山城連景,山水聯動”的旅游業發展新格局。
讓旅游產業對接城市建設,就要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實現從純粹的觀光旅游,到觀光與休閑度假并舉的華麗轉身,讓游客從“半日游”、“一日游”向“過夜游”、“多日游”轉變。為此,我區相繼推出了上海尋根游、科普修學游、休閑度假游等8條品牌專題旅游線路。
近年來,我區進一步加大旅游產品開放力度,完善旅游基礎設施,豐富旅游項目內涵。硬件上,形成了3家五星級酒店、多家四星級酒店的規模,規劃待建、在建的高星級酒店還有近10家;軟件上,整合工、農、文、體、商、旅元素,形成“春季問山、夏季拜水、秋季尋根、冬季祈福”的節慶品牌活動,讓游客一年四季都有“玩頭”。值得一提的是,我區還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斷植綠造景,形成“百米一公園”的格局,讓整座城市成為一個不要門票的開放式景點,吸引大量游客。
跟隨著思路的轉變,又一批大項目陸續上馬。明年6月底開業的上海華僑城二期歡樂谷水公園,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露天水上樂園;天馬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配套項目暨上海世茂新體驗項目主打購物、娛樂等功能;辰山植物園附近將打造600畝櫻花林,計劃明年6月免費對游客開放。不僅如此,為空中旅游提供便捷服務的直升機場,集汽車露營、旅游集散、旅游咨詢、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房車基地,途經泰晤士小鎮、松江大學城、廣富林古文化遺址公園、辰山植物園等景點的15公里水上旅游項目,也在規劃中。這將使我區從過去單純的依山造景,開始向“水陸空”立體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