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后,家住松江的小戚,在市區找了份工作,當起了“潮汐一族”。“每天早出晚歸,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要幾個小時。”3年前,洞涇鎮創異工房內一家外企財務經理的職位,吸引小戚回到了松江上班,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大大縮短。
這幾年,隨著松江傳統的模仿型、加工型制造業,逐步向以總部、研發、銷售等為主的“兩頭在松”轉型,以及第三產業的日趨壯大,有越來越多像小戚這樣的白領,選擇本地居住、本地就業。松江新城也正逐步擺脫“臥城”形象,產業與新城的聯動、融合發展態勢日益凸顯。
新城擴容,產業體系重構
作為上海率先試點并基本建成的松江新城,在滿足“宜居”功能的最初幾年,新城一度淪為“臥城”、“睡城”。近年來,隨著功能日益綜合化、多元化,松江新城已成為吸引人口導入的核心地區。而根據最新規劃,松江新城的面積將由6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人口也將由容納60萬擴容至110萬。
從60萬人到110萬人,并非是簡單的數字增長。在區委書記盛亞飛看來,一個百萬人口的新城,必須有相吻合的產業支撐,從單一的滿足居住功能轉向產城聯動融合發展。“宜居”更要“樂業”,對癥原有產業結構,一系列重構產業體系和基礎的“藥方”相繼出爐。“過去我們引進的企業中,有不少是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區經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人口結構改善,就必須推進以簡單加工為主的產業,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復雜型產業轉變。”在“十二五”期間,我區將著力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新型都市產業為輔助、以生產性服務業為新增長點的新型產業體系。
在這個新型的產業體系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依托松江城區居住、服務配套功能,發展與城市功能相適應的商貿、金融、科教、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將形成松江的服務經濟密集區。而以智能電網、新能源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則將凝聚起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企業。
兩翼園區,匹配城市轉型
圍繞松江新城的建設和發展,我區勾勒了“一城一帶兩翼三片”的區域發展格局。其中的“一城兩翼”,就是以松江新城為核心,依托東西兩翼產業基地,推動城市與產業園區的良性互動。在另一邊,滬杭高鐵的開通、軌交9號線南延伸的建設、虹橋商務區的開發等,都給松江新城的二次開發帶來了機遇。
二次開發,重在產城聯動,背后是發展理念的轉變。作為曾經推動松江城市化進程的松江工業區,在松江新城的帶動下,積極謀求轉型,發展與新城相匹配的產業。眼下松江工業區正積極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有望在近期獲批。“身份”上的轉變,帶來的是松江工業區從“出讓土地”到“經營土地”的本質變化,后者的落腳點就在于第三產業,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創業園、佘山環球企業中心等新型產業園區都已正在推進中。
產業是城市化的動力基礎,城市化則為產業集聚提供配套支撐。以英倫風貌為特色的泰晤士小鎮,在滿足“宜居”的基礎上發展起了文化創意產業,并漸漸熱鬧了起來。至去年底,園區集聚了402家企業,全年營業收入52.3億元,稅收6.4億元。而在松江新城的東側,隨著萬達廣場在上半年動工,一個更大規模的城市經濟體——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開始浮出水面。這個主打產城融合牌的園區,總用地面積4.14平方公里,建成后,將成為松江新城的核心區、新地標。
郊區城市化,不是農村變城市面貌的過程,關鍵還在于重構內部產業結構和基礎。在規劃的南部新城核心區域的永豐街道,一個占地1890畝的上海永豐電子商務集聚區正式獲批,已引進了投資4億多元的“物流大鱷”;依托勝強影視基地的倉城勝強影視文化產業園,已集聚了900多家公司,今年1至7月繳納稅金1.48億元,提前超額完成全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