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郵亭、疊彩墻面、街頭雕塑、有軌電車,綠蔭下的長椅、鵝卵石的街道,哥特式教堂、維多利亞式露臺,還有小橋、湖水、人家……徜徉其間,宛若置身歐洲的某個小鎮。有其“形”,更要有其“情”。充斥著時尚氣息的“2012奧思丁春夏新品發布會”、洋溢著浪漫元素的“上海市首屆婚戀博覽會”、蔓延著藝術情調的“泰晤士小鎮圣誕音樂會”……厚積數年而薄發,泰晤士小鎮以創意為名、時尚為義、文化為核,正不斷詮釋著上海時尚新地標、藝術派對好去處、創意產業聚集地的新內涵。
創意小鎮,在取舍間成長
早在2006年,位于泰晤士小鎮內的“第一視覺藝術廣場”就被認定為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0年,園區從最初的一棟樓擴充到1平方公里,并更名為泰晤士創意產業集聚區。從一棟樓到1平方公里,改變的不僅僅是范圍,“藝術小鎮、創意小鎮、浪漫小鎮”的定位,讓創意開始在此匯流。
“過去,我們也曾想著引進一些品牌連鎖店,但由于小鎮的特殊環境,大多留不下;如果單純引進辦公,又與創意產業園區的氛圍相去甚遠。”園區負責人坦言。一度的“冷清”,卻讓園區有了更多的思考,也逐步摸準了發展創意產業的脈絡——就是要在豐富小鎮商業業態的同時,讓商業、創意、辦公、產業有機結合,良性互動。
思路決定出路。小鎮在招商引資上設定了特別的門檻,并在這個定位下堅持自己的取舍標準。招商前期,小鎮會對意向商家的商業背景、綜合實力、業態定位、功能布局設計等進行嚴格審核,對不符合業態規劃的項目堅決說不。2011年,就有20多個提交了業態方案的意向客戶,由于未通過審核而被拒之門外。
不僅要嚴把落戶門檻,還要對已落戶的項目不斷進行調整。近年來,一批與小鎮業態不符、經營沒有特色的商家都被列入這個名單。去年一年,小鎮就對相當數量的小型婚紗公司進行整頓;并與經營沒有特色的一批商家解約或不再續約。園區負責人表示,執行這樣嚴格的商業準入機制,必然會對小鎮初期商業的導入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利大于弊。”
取舍之間,泰晤士小鎮的創意氛圍日漸濃郁。每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背后都有著一個與創意相關的產業的支撐。一家咖啡館的樓上同時藏著一個裝潢設計產業;一家衣服商店的背后是主人總代理著數個歐洲頂級服裝品牌;入駐小鎮的炫童動畫,與國內外多家東華傳媒名企有著深度合作,今年國慶期間,該公司原創的第一部國產動畫片有望在全國上映。
2008年,園區僅有75家企業,到2011年底,這一數字已達402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2.3億元,稅收6.4億元。
創新管理,保住風貌底線
去年11月,一場“萬人相親會”使得泰晤士小鎮人氣爆棚。一時間,小鎮的“浪漫小鎮”概念開始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小鎮商家的陸續入駐,游客量也迅猛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小鎮日平均游客量超過1000人次,雙休日游客量超過2500人次,五一、十一等日均游客超過6000人次。
有喜也有憂。在日漸增長的人氣和商氣下,如何保持住小鎮固有的休閑、浪漫本色,又成了考驗小鎮發展的一道新課題。
針對許多房屋進入二次裝修的現狀,小鎮在管理中實施嚴格的流程監管,從施工許可到現場監管、從材料運送到噪音處理、從空調外機到外墻開孔,每一環節都有專人監管。對于商鋪裝修,小鎮則要求店面正面必須遮擋美化,其店招設計、店面外部形象設計都實行效果圖審批。不僅如此,小鎮每月還要召開一次風貌保護聯席會議,對近期的風貌保護工作重點進行討論,對相關申報進行審核,對違章搭建與破壞風貌的行為及時處置。
另一方面,小鎮又通過與小鎮居民、商家及游客的充分溝通,結合小鎮自身管理特點,不斷創新出了一套人性化的多元化管理方式。比如停車管理,就依靠價格杠桿,疏導不同路段、不同時間段的車輛有序停放;對原設置在部分商業街區的路障位置進行適當調整,保證既疏導車輛,又不影響商家日常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