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胡俊就該市郊區新城規劃作了專題介紹。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新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郊區基本形成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聯系緊密的新城群。
據介紹,“十二五”時期上海城市建設的重心將向郊區轉移,新城建設對郊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帶動作用。
據此確定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新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郊區基本形成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聯系緊密的新城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初步確立長三角地區綜合性節點城市地位,集聚100萬左右人口;浦東臨港新城、青浦新城、奉賢南橋新城具備較高能級的城市綜合集聚輻射功能,集聚60萬-80萬人口;金山新城、崇明城橋新城對周邊地區發展的服務帶動作用明顯增強,集聚20萬-40萬左右人口。
“十二五”時期是上海新城發展的關鍵階段,力爭到2015年郊區新城基本形成產城融合的發展態勢;城鄉一體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較為均衡的優質公共服務體系;生態宜居的綠色低碳發展環境,成為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點是,郊區新城以高起點規劃為引領,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充分發揮新城優化空間、帶動發展、集聚人口、惠及群眾的重要作用,統籌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人口疏導、環境保護和社會管理,堅持規模能級和用地效益提升,堅持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優先,堅持社會事業和產業發展同步,努力將新城建設成為主體功能明確、服務功能健全、產城融合、用地節約、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其中包括:
提升新城規模能級。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于人口分布和城鎮發展的要求,適度增強新城規模能級,進一步提高新城對中心城區以及區域人口的吸納能力,增強新城對長三角周邊地區功能輻射和服務能力。
促進新城產城融合。利用新城的成本和環境優勢,進一步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依托既有產業基礎,推動自主創新,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城布局。推進新城內產業園區功能提升,強化新城與其周邊產業園區聯動發展,統籌考慮居住與就業平衡,實現產城融合。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按照現代化大城市要求配置新城公共服務資源。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配置的基礎上,著力引導市級優質醫療、教育、文化、體育設施向新城集聚,提升新城居民生活品質。
實行基礎設施優先。加強新城與中心城區以及周邊城市的對外交通聯系,形成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軌道交通為主的對外交通網絡。完善新城內部道路交通設施,提高路網密度,提倡公交優先,營造安全、便捷公共交通系統。
優化新城環境品質。在全市生態網絡空間的基礎上,完善新城內部生態綠地系統,結合道路、水系的建設,同步推進沿路、濱水綠帶以及城市公園的建設,形成水綠交融的新型江南水鄉風貌。記者楊聯民李剛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