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會的九屆上海市委十四次全會傳出消息,“十二五”期間,上海的發展戰略重心將向郊區轉移,重點推進郊區新城建設。
“上海發展重心向郊區轉移已經成為共識,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轉移。”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汪亮告訴《上海國資》。
《上海國資》從上海市發改委獲得的《加快本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郊區新城鎮建設專題匯報材料》顯示,“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大力推進郊區重點新城建設,引導城市人口和產業等要素向重點新城集聚,加快形成產城融合、功能有序、宜業宜居的組團型、網絡化城市化發展格局。
可以預見,落寞了許久的上海郊區,將在未來五年“沸騰”起來。
大勢所趨
此前已有消息稱,上海擬設立市級協調機構統籌規劃郊區新城建設的相關工作。目前,新城建設領導小組正在籌劃,其主要功能定位為統籌全市重大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各方面資源,支持上海郊區新城建設。
專家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發展郊區對上海而言,已是大勢所趨。
上海市政協的一項專題調研報告指出,多年以來,上海一直沿著“單核中心”的模式發展,常住人口分布向城市中心區域集中的現象非常突出。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市內環以內區域的常住人口密度高達3萬人/平方公里,而外環以外區域僅為1868人/平方公里,城市中心與郊區的發展嚴重失衡。
擁擠的上海市中心已難以承載上海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求。安邦咨詢城市戰略組高級研究員唐黎明認為,上海戰略重心向郊區轉移,主要源于中心城區土地緊缺,同時借助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東風。
“從2008年開始,上海的商業用地、金融用地和產業用地的出讓,大都集中在青浦、臨港新城、嘉定、南匯等郊區,這些地方的居住用地的出讓和建設也集中在2008年前后,經過3年的建設和發展,郊區已經集聚了一定的人氣,現在是發展產業和經濟的時候了。”唐黎明告訴《上海國資》。
上海推進郊區建設并非心血來潮。自2000年以來,上海先后推進了“一城九鎮”(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橋、浦江等9個中心鎮)以及松江、臨港、嘉定等重點新城建設,極大地促進了郊區的發展,為“十二五”期間的郊區戰略奠定了基礎。目前,臨港、松江、嘉定三大重點新城的基本形態已初步形成,其他新城正在分步實施開發。
空間巨大
上海推進郊區發展,走的是一條重點突破的路子。
據《上海國資》了解,目前上海市確定的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取向則是:以推進新型城市化戰略為主攻方向,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著力點,以土地、保障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加快推進郊區新城和重點城鎮規劃建設,率先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除把土地和保障制度作為突破口之外,上海市還確定了未來五年郊區建設的重點是集中資源,推進松江、嘉定、青浦、南橋及浦東南匯新城等基礎好的重點新城的功能建設和能級提升,而不是全面鋪開。
同時,上海還將積極推動規劃、土地、項目建設、交通管理、市容綠化等審批權限向重點新城所在區縣下放,創新融資模式,探索成立新城一級行政管理機構。專家認為,這將大大提高郊區的積極性。
產城融合
在采訪中,專家的共識是,上海建設郊區新城,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產業,促進產城融合。
唐黎明認為,上海必須從城市建設系統思維的高度來建設新城,即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相融合。除住房、交通、教育、醫療之外,在制度建設、財稅政策方面,要給進駐的企業以優惠,帶動新城經濟的發展。
汪亮認為,推進郊區建設發展,要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未來,上海應形成服務經濟在中心城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在郊區的格局。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落地,來帶動郊區的城市化。
但現在的問題是,上海工業的規模萎縮,在產業上缺乏戰略儲備。因此,汪亮認為,上海應注重引進新興戰略性產業方面的大企業。
除了產業動力不足以外,上海郊區新城還存在其他問題。目前,大家的共識是,上海郊區目前一是普遍只承擔了中心城區人口居住疏散功能,與產業的融合程度不高;二是新城之間、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的功能定位沒有錯開。
唐黎明指出,不僅僅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也存在上述問題。“原因在于中心城區的土地緊缺,溢出效應向郊區發展,而郊區最容易發展起來的就是房地產業。當做一個大社區來發展,對周邊的產業、學校醫院商場等公共配套缺乏考慮,因此郊區新城很容易淪為‘臥城’,就業、娛樂、教育等方面嚴重依賴主城區,這難以有效分擔中心城區的壓力。”唐黎明說。
據悉,目前,上海正在統籌郊區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和大型居住區與新城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加快連接重點新城的軌道交通、郊區三級醫院等重大功能性項目建設,從而使新城真正成為上海新的工作和生活之地。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