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區新橋鎮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中心新華公寓內,來自福建的翁帥和妻兒住在公司為他租賃的一間公寓里,一室一廳的小家布置得溫馨舒適。來滬打工十余年的翁帥,在附近的龍工集團任銷售主管,入住新華公寓后,他感到真正“在上海安了家”。
新橋鎮的新華公寓、杉華公寓內,6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著標準化小區的管理和服務。這里,有保安、保潔、維修等物業服務,有完善的技防保障,有圖書室、活動室、健身苑和商業配套,還有外來人員居住中心管委會。比如,小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大都騎電瓶車上班,充電卻不方便。為解決這一問題,新華公寓內正在建設可同時容納300輛電瓶車充電的專用設施。
像新華公寓這樣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共租賃房項目,在松江已建成78個,總建筑面積131萬多平方米,讓近6.4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勞有所居。目前,松江還有在建的公租房項目10個,近50萬平方米。“十二五”期間,松江將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參與,計劃再建320萬平方米公租房,再容納三四十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松江是上海先進制造業基地之一,全區外來人員已近100萬人。一度,由于租不起房、買不起房,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只能選擇群租,安全隱患不少。從2007年起,松江著手進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中心的布點規劃。區委書記盛亞飛表示,“松江要加快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中心等公租房的建設,讓外來務工人員居安、居廉、居宜。”各街鎮、園區千方百計挖潛:盤活原村辦、鎮辦集體企業土地和閑置廠房等,鼓勵國有集體企業自有土地“退二進三”,支持有條件企業自建……
全區已建的公租房,有相當數量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成。幾年前,新橋鎮原春申村的村民大批搬到別墅區居住,原先居住地的房屋大量出租給外來人員。
搭建違章建筑、擠占道路、亂拉電線之類的現象頻頻,環境臟亂差,難以治理。之后,新橋鎮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向村里買下村民舊居住地的房屋,改建成2.7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如今,有3200名外來務工者在此安居。
公租房建起后,村民得益多多:環境整潔了,管理規范了;鎮級資產經營公司購買村里舊屋,村級集體資產“長”出來一大塊,加上公租房每年也有滾動收益,村民享受分紅。由此,各村鎮建公租房積極性高漲。在車墩鎮高橋村,村里利用原舊廠房土地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中心,目前共建成總面積2.5萬平方米,入股參建的村民每年享有入股資金6%的收益。
松江共有16個街(鎮)、園區,區里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布點,盡可能將公租房項目安排在園區周邊、交通便捷、公共設施較為齊全的區域,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便利。公租房建好后,大多由企業統一租賃,也可由在松江企業工作的外來人員個人租住。根據不同租賃房的結構、房型等,租金最高每月每平方米16.5元,最低0.86元。租房類別也多樣,有6人、4人一套的單身公寓,也有給已婚或資深外來務工者租住的一室一廳公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