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3月9日報道,原題:中國土地財政“救急”保障房建設但治標難治本 曾幾何時,土地財政一度被詬病為中國高房價的罪魁禍首。政府最新提出年內建設千萬套保障房,雖有望拉住高房價的韁繩,但土地財政也將不可避免地擔綱逾萬億保障房資金中重要的籌資渠道,從而反過來又給未來的樓市調控留下更大的隱患。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表示,今年計劃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所需資金約1.3-1.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8000多億將通過社會投入和被保障對象等進行籌集,剩余的5000多億則將通過政府和各級政府來籌集。
中國保障房建設的資金缺口一直制約著保障房建設的大舉推進。地方政府需無償提供土地及投入大量資金,而開發商亦由于保障房利潤偏低,參與建設的熱情有限。
雖然2010年中國頻繁出臺樓市調控政策,但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去年樓市成交量全線下跌,但價格全年仍漲逾兩成。在房價居高不下的背后,土地財政毫無疑問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所謂土地財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去年中國國有土地有償出讓收入超過2.9萬億元,同比增加106.2%。“十一五”期間,全國土地出讓總收入高達7萬多億元。
雖然今年兩會代表及委員對高房價的指責較去年明顯減少,不過已實施近一年、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顯然并沒有觸及土地財政等核心問題,無論是“限購令”抑或“問責制”亦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急舉措。
不過目前看來,要完成1000萬套保障房的建設,土地財政依然是最有力的財力保證。齊驥表示,今年中央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資金將達到1000多億元,地方政府要將保障性住房資金列入本級預算,此外,涉及棚戶區改造涉及的工業企業、工礦企業、農場、林場以及參與改造的職工,要自籌一部分。
他并稱,住建部還提出一系列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如去年開始全國清理各個地方的融資平臺,保留了為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融資平臺,這個融資平臺可以繼續運作而且要發展。此外還開展利用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試點工作等,以及今年中央政府代發地方政府2000億元國債仍優先用于保障房建設。
而要穩定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就需要給地方政府穩定的稅源。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微博)就建議,要破解這一難題,根本上還需要制度建設,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至于“限購令”的出臺,齊驥解釋是在當前住房供應不足的前提下,調控的重點是把當下不是急需購買住房的消費者往后排一排,讓暫時有限的供給去提供給那些最需要居住來購房的消費者。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