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怡園觀稼樓聽昆曲、進清代雕花樓閣追尋名人往事、入文化館探一回昔日漕運景象……根據規劃,未來松江倉城將繼續展現延續百年的歷史文化魅力,老城將通過改造拓展文化創意空間。目前,以“保護城市遺產,營造宜居環境”為理念,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方案設計已經完成。
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從明朝起曾是松江府漕糧的儲藏地和漕運始發地,沿市河而建的橋梁、宅第、商鋪鱗次櫛比。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風貌區內現存明、清和民國時期古建筑共計128處,集中了杜氏雕花樓、費驊宅、怡園等一大批名園名宅。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昔日繁華不再存在,風貌區內學校、工廠、商店、民居等摻和混雜,其中19.5公頃的核心區內現有住戶4141戶,居民1萬多人,估算人均居住面積9.3平方米,戶均居住面積23.3平方米,居民居住環境亟待改善。循著“一路(中山西路)、一河(市河)、一點(水次倉關帝廟)、一單元(大倉橋北側)、一區間(風貌區A區)”的計劃,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多個改造項目已啟動或將啟動。
昔日的名園名宅固然有其價值,但如何才能“激活”其生命力?永豐街道將通過引入更多文化創意工作室,在歷史風貌區形成文化創意的新環境。目前,一批文化名人正在與街道洽談,在風貌區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倉城歷史風貌區的改造,不能走別人的老路子,而是要利用老城改造的契機,構建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高質量的創意團隊入駐。”
除了名園名宅,風貌區內的舊廠房也將被用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形成若干個創意工坊,吸引一些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的入駐。玉樹路105號曾是永豐街道下屬公司的辦公樓,如今已修繕成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筑。最近,這棟修繕一新的古建筑贏得了一家文化創意公司的垂青,將租賃此處展示民間收藏和茶藝。同樣,與此毗鄰的幾棟舊廠房也即將煥發新的 “生機”,目前廠房改造方案已經完成,改造后將用來發展商務和文化創意產業。
根據規劃,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開發將突出歷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觀特色,發展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在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區物質性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充分研究松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他特色藝術文化的內涵,結合文化和創意產業,在公共空間內合理增加文化設施,傳承地方文化,如農耕博物館、昆曲演藝中心、顧繡學館、書畫創作基地等,為當地居民和游客展示倉城特有的歷史文化。同時,為帶動文化創意產品的集聚和銷售,還規劃沿市河、中山西路、秀南街,布置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銷售點。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