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題為《中國的房子真能保值嗎》,作者為Peter Foster,黃義務譯。文章摘編如下:
上海高樓的大火令我膽戰心驚,就在不久前,我不情愿地搬進了北京一座30層的高樓,一想到我所住的房子也有可能被大火吞噬,別提多恐懼了?梢韵胍姡袊陌踩珮藴蕟栴}將再次遭到詬病。
在中國,新興城市的高樓大廈刺激了對原材料的需求。大興土木及對鋼鐵、水泥和其他全球初級商品的無窮需求已引起諸多討論。
中國政府最近出臺措施,似乎是要阻止房價上漲,但在通脹節節攀升的情況下,仍引發不少疑問:中國的“房地產熱”是否能持續?萬一泡沫破裂,新一批中國投機者會遭遇什么?
我之所以說“新一批”,是因為數字顯示,去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抵押貸款,購買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子。這與中國之前的“房地產熱”大不一樣,此前主要是由富人刺激的,他們手上有閑錢需要投資。
但我想說的是,現在人人當做“財富儲存手段”而投入資金的房子,其實許多都是質量糟糕透頂的。它們能否儲存財富是個大問題。
近幾周,我對在北京的朋友所住的房子做了一些調查,發現這些房子幾乎無一例外質量都很差。惟一不同的是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外交公寓”,雖然外觀難看,但至少牢固持久。
我現在住的房子面積198平方米,雖然建成才6年,但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我們住在這里才18個月,樓內的過道已經兩次關閉修繕,因為地基下沉導致墻面出現裂縫。奇怪的是,這棟樓居然被認為是北京最好的樓房之一。在我搬進去之前,不知有多少人(都是住戶,不是開發商的朋友)談及這座樓“建筑質量很棒”,比其他樓房好很多。
誠然,從建筑的角度講,北京一定是世界上氣候最惡劣的地方之一,冬天冷,而夏天熱。大多數中國人買的是房子70年的產權,人們不禁要問,70年過后會怎樣?
這些地方要么修繕一新,要么推倒重建,經濟學家說,這對中國的投資驅動型經濟大有好處。但如此一來,免不了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