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城市病”日漸尖銳并不斷擠壓人們幸福感的時候,“中國十大休閑城市”近日出爐,由此引發反思的漣漪。城市究竟能否“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又該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什么?現在提倡休閑城市,究竟是為時過早還是已經遲了?
大城市太累 小城市無味
“在大城市里生活真累。每天在路上要堵幾個小時,一輩子的工資買不起一套房子,孩子打出生起就得預訂幼兒園,有時候想想,真不如回老家算了……”朋友聚會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牢騷和抱怨。
然而說歸說,真正下決心“逃離北上廣”、扭頭回老家的仍是少數。擔心回家“沒出息”、機會少、生活單調而枯燥,成為很多人不得不留守的原因。畢竟,大城市的資源和機會更集中,構成了天然的吸引力。
大城市太累,小城市無味,掙扎而矛盾的人們難免要問,城市真能“讓生活更美好”嗎?為什么城市的擴張和發展帶來的不是幸福感的提升?
1992年,北京市第一條環城快速公路二環路建成通車。緊接著,三環、四環、五環、六環,城市迅速擴張,出現以一個中心為原點的“攤大餅”模式。與此同時,汽車保有量在政策鼓勵下不斷增長,目前北京市汽車保有量已超過450萬輛,增速世界罕見。
追溯城市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其中的兩個關鍵詞是“中心”和“GDP”。一方面,城市的公共資源和設施往往集中在單一的中心,地區資源又集中在一個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以經濟功能和GDP為唯一指標,忽視了城市的生活功能。
于是,當“城市病”成為焦點,人們不得不停下來,反思這種單一的城市化模式。城市的發展理念似乎面臨拐點:從“經濟功能”到“生活功能”的轉變,正在悄悄逼近。
城市發展的拐點:從“經濟”到“生活”
“在北京和上海上下班需要兩個小時;在杭州,去西湖喝一次茶路上就需要一個半小時;從南京到北京的空中時間比路上時間還要短;我們吃飯要排隊,上廁所要排隊,看病也要排隊,請問這是我們需要的城市嗎?我們的城市究竟怎么了?”
在《小康》雜志社日前舉辦的主題為“休閑與城市品質”的2010國際休閑發展論壇上,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面對集中和共同爆發的“城市病”,多個城市的市長已經開始反思。
銀川市副市長李衛東在論壇上說,目前促進休閑發展往往是由政府做基礎設施,向前推進,并認為城市應該很美好很漂亮,但是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空間?當城市出現擁堵、各方面服務跟不上時,或很多人說“我的休閑就是睡覺”時,城市的休閑品質還有多少?
成都市市長助理周鴻德認為,休閑產業能提高一個城市的品質,而加工制造業只是對于城市量的擴充。要提高城市品質,提高城市居民休閑的生活水平,就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一個城市怎么樣,大家的第一感覺不是看經濟水平怎么樣,而是對這個城市有什么樣的感受,概括起來三個方面,消費方面的服務方不方便,社會的服務方不方便,精神享受方不方便。”
周鴻德介紹說,在這一理念下,成都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交通體系;提高政府部門辦事的效率;政府出錢建設所有學校;按照衛生部門的標準統一建設鄉鎮衛生院,“這些都是給大家構造好的環境”。
在提到為居民提供良好休閑環境時,南京市副市長陳剛介紹說:“南京的玄武湖和中山陵兩處景區將永久免費開放,而僅中山陵一年免費就要減少兩億元的收入。目前我們還在積極計劃將更多公園免費開放,并將紫金山和玄武湖地區打造為中央公園,進一步提升城市休閑品質。”
上海市松江區副區長王軍也認同這一做法:“各地的政府官員都要去創造一些可以讓人們零花費的場所,我想這是我們應大力推進的。”
休閑城市,就是讓城市成為一個“家”
就在市長們討論休閑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時,也有人質疑,在居住權、健康權等基本權利沒有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討論如何休閑和如何建造休閑城市,是否有些為時過早?
對此四川大學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認為,目前我們仍處于工業化時代,在這個時代談休閑,確實有很多矛盾,F在討論休閑城市,應該從城市化方式和文化構建入手,引導城市的發展和規劃,探討今后城市應如何發展,該留下什么遺產。
不管哪一個城市的發展,以前都很注重城市要有標志性建筑,要有標志性的歷史街區和項目。楊振之說,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與城市融合的問題。
在這次的論壇上,“城市是人們工作生活的地方,城市應按照如何方便人們生活,而不是如何實現經濟目標來規劃”已經成為市長們的共識。
巢湖市副市長劉孝華說:“無論是工業化還是城市化,最終發展還是人的發展,個人要實現和諧寧靜,城市要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希望市長都能成為一個城市的家長,讓這個城市的市民都有歸屬感、有家的感覺。”五大連池市副市長于興梅說。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