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我們承認流行詞匯是風向標,那么,正被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孩奴”,代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傾向。它說明,我國的整整一代人都開始為要不要為人父母而猶豫不決。它甚至能說明,在一個長久以來將親子之情視作基石的社會里,生兒育女頭一次在大范圍內被認為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幸福。
80后拒絕做孩奴
關于“孩奴”的討論已經開始占據報紙和網站的顯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專家觀點頗帶暗示意味地傳播,“養個孩子
我們承認,單個家庭在生育問題上無論作何選擇,都應受到尊重。但當這種選擇表現出一種整體的方向性,并開始傳染,那就不得不嚴肅對待。我們也承認,養育孩子的成本正在變得高昂,但這卻不足以成為將孩子視作負擔的理由。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讓許多人感到壓力。這是我們正面臨的現實,它部分是我們為文明發展付出的代價,部分則是我們社會結構失衡的惡性后果。將“孩奴”一詞掛在嘴邊的這代人,許多剛獨立挑起生活重擔。他們面臨一個正被貧富分化、心態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會,并在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現實的落差間掙扎。他們習慣性地將這一切主要歸因于外部不公,充滿牢騷和抱怨。
看起來,這些壓力無可避免地感染到他們對于生兒育女的評判。這種壓力是現實存在的:在北京街頭,在上海街頭,或者在廣州街頭,隨便拉住一位勞碌的為人父母者,你都會發現,孩子是他(她)奮斗的動力,也是他(她)焦慮的根源。
然而當一對夫婦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學費的價格來衡量生育的價格,并將為承擔這種價格的奮斗視為“奴役”時,我們可以確定,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養育后代從來不只是一個經濟命題。它包含親情之美、倫理之常。它的利弊,不應該只通過計算器上敲出的數字來評判。
親子之愛、天倫之樂,不僅是我們社會長久以來珍惜保存的傳統價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處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題。個體會因種種原因作不同選擇,但這種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傳統,并不應該被冷冰
在“孩奴”這一詞匯流行的背后,我們感受到一種危險。我們擔心,被過分強調的集體抱怨,會演化成無法控制的強大潮流,損害我們珍視的親情傳統,從而裹挾許多人的思考,并傷害我們傳統的生育觀念和家庭觀念。
將生兒育女視為勞役,并與買房、買車相提并論的觀念,是一種草率而不負責任的聯想。它是對世界的消極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而急匆匆地將這種觀點加以傳播,并津津樂道,則是一種魯莽的冒險。
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我們也許該承認,精確地計算養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費,并據此規劃自己的人生節奏,是明智的行為。但是,這種明智絕不是抱怨這種花費之巨大,并借此發泄自己對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滿。要知道,在歷史上,即使是最艱難最貧窮的時刻,人類也不曾放棄對于子女的撫育和愛護。
“孩奴”這個稱呼,叫我們心存不安。這種不安,源于我們對民生艱難的體味——如果面對撫育后代這樣基本的選擇,社會成員也被迫精打細算而猶豫不決,這說明這種艱難已經到了某種必須正視的程度。這種不安,也因這類流行詞匯背后所揭示的傳統價值的脆弱而起——憑借那些價值,我們才得以將社會共同體延續至今。
26歲的蕭月梓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3年多了,"剛畢業那會兒,'白領'意味著出入于高檔寫字樓、格子工作間,是份體面的、讓人羨慕的工作,而現在,自豪感正慢慢消失"。
"如今我們對'白領'的定義是,薪水在手里熱乎不到10分鐘,去銀行還完各種貸款,就知道'這個月的工資又白領了'的人。"蕭月梓說,"我們常自嘲是'白奴',也就是'作為白領的奴隸'。"
在中國,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批人被稱為"80后"。
"白奴"、"卡奴"、"證奴"、"禮奴"、"房奴"、"車奴"、"婚奴"、"孩奴"等說法,在中國的"80后"群體中悄然流行。
蕭月梓開玩笑說,"我們的'奴隸主'就是銀行,為了滿足教育、房子、車子、婚姻甚至養孩子的各種費用,必須要像奴隸一樣拼命干活,然后每個月還債給它"。
月薪5000多元的蕭月梓收入尚可,但對于愛好名牌、熱衷社交、興趣廣泛的她而言,卻并不夠開銷。
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蕭月梓自有"對策"--申請五、六種信用卡透支,"反正每月'拆東墻補西墻'地還完銀行的債,就發現自己的工資果然'白領'了"。
上世紀90年代,"提前消費"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一則流傳頗廣的故事說:一個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錢,終于在臨終之前買了一套房,卻已無時間享受;而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買房,住了一輩子大房子,到臨終前終于把分期付款還清。
十幾年前,這則"買房子"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彼時中西方社會消費觀念的碰撞。而如今,在中國的很多城市,貸款買車、買房甚至購買家電早就為人們所習以為常。
"這是一個崇尚'快餐'、'速食'的年代,'80后'缺失了耐心,都想提前享受。"在南昌某媒體工作的黃玲
而與父輩謹慎的、積攢性的消費習慣不同,"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消費行為在"80后"中更有"市場"。
2005年,新華社曾在一則報道中披露,根據對中國城市青年的調查,超過60%的年輕人認同"人生及時行樂"的觀點,"白領"們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
在湖北大學人口學教授張智敏看來,"多數中國人還是習慣'先攢錢后消費',在年輕一代中,所謂'奴'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正步入提前消費社會。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超前消費行為還與傳統的炫耀性消費有關,即裝面子、怕人瞧不起。傳統與現代消費文化交織在一起,導致一些不切實際的消費。比如,一心想通過證書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拼命掙錢讓孩子達到高不可攀的教育期望值等。"張智敏說。
然而,在老一輩人看來,"80后"之所以成"奴",還與自身不擅理財以及沖動型消費的行為有關。
李教授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社會性別研究中心任職。她就認為,"80后"面對的物質誘惑太多,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生活背景,當步入履行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階段時,難免覺得不如意和難以適應。
還有輿論指出,近年來,中國的國民收入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稅收的"二次分配"調節未見實效,這也導致正處
"中國正處于轉型期,'80后'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如果凡事不量力而行,被'奴'的情況勢必會加重。"張智敏說,"國家應關注到這一現象,采取措施幫助年輕一代減壓,而'80后'也必須強大自己的內心,進行理財和職業、人生規劃,面對種種誘惑,加以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我們希望那些恐懼成為“孩奴”的人,靜下心來進行一次深思熟慮,而不是急于跟從一個符號,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我們希望對“孩奴”的恐懼早日平息,這既需要靠整個社會系統盡快地良性化發展,也需要已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態,體會生育和養育后代的美妙。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