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與業內,幾乎一致認為,中國樓市高房價由以下幾個因素形成,首先是土地制度,一邊倒的國家壟斷市場,要一下子改觀,堪比“阿波羅登月”;其二是地方“GDP”的競爭機制,這多年來國內大中城市追逐土地“GDP”已成公開的“秘密”,甚至于已到了一種“肆無忌憚”的程度;其三是土地招拍掛,清一色的價高者得,面粉屢屢貴過面包,房產商肯定不是“年廣久”,既然出讓金一路飆高,那么房價不高才怪呢!第四是土地供應量的不足,總體土地市場是求大于供,當然也不可排除地方政府為了攫取更大的出讓金,人為控制土地推出;第五是信貸政策,2009年國家信貸總額幾乎20%流入房地產市場,天量的信貸流向國企央資的房地產大鱷,由于信貸的“助紂為虐”,大房企爭相攀比囤地本事,有房企所囤積土地竟然可以開發13年之久。如此這般,房價終于刺破了藍天的蒼穹,以“超音速”的速度在繼續。
高房價終于也有“活膩”的時候,2010年4月中旬,中央出手了,用“藥”劑量之大,著實引起了整個房地產行業的顫抖。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處于觀望、等待之勢,房價下挫預期全面加大,商品房銷量急劇下降,二手房“割肉清倉”屢見不鮮。但是,真正要讓房價下降且是十分的艱難,從傳媒中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虛折”、“虛讓”、假摔、明降暗升,反正,忽悠大于實際行動。當然,新政局部無可否認地存在“矯枉過正”,更有一刀切的嫌疑,但是,新政還是點到了高房價的“死穴”,卡到了房產商的脖子,后勢的不確定性,讓整個樓市充斥渺茫。
新政尚處于檢驗期,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整個房地產市場且已風聲鶴唳。有人說,新政太嚴厲,而事實上此次宏觀調控已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措施;也有人說房產商能扛上個一年半載,反正,嚇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國整體房地產市場的確存在“變異”的跡象。
然而,市場總是具有二面性,沒有矛,又何來盾,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新政的實施,已經讓國內的土地市場兩級分化,或已經產生質的變化。2010年5月26日,上海傳媒載,“土地市場熱情依舊不減,限價地塊拍出高溢價”,話說的是上海嘉定江橋鎮E02-1住宅地塊開拍,最終寧波寧興集團和浙江中源建設聯合體以6.9億奪得,溢價率達170%,該地塊占地近50000平米,容積率1.6。此個案憑心而論,對上海房地產市場是波瀾不驚,充其量是新政后上海土地市場一出小戲而已。比起4月份上海松江富林地塊價格縮水二成,新江灣地塊底價成交,順便再插一句,是次新江灣地塊招拍掛樓板價僅萬余元,而現在比較慘的是“仁恒房產”,二年前以20000元/平米的樓板價拍進與上述新江灣地塊相鄰項目,嗚呼,這生活已經無法做了。在5月24日,北京更是出現四幅商業用地全體流拍的結果,其實,國內土地市場事實上的遇冷已開始蔓延。
2010年5月26日,上海土地市場帶來了最觸目驚心的事實,“上海105幅土地盛宴遇冷”,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大概與現在西伯利亞鬼天氣無異。這次是上海房產史上最集中的土地出讓,地塊總數達到105幅,面積合計超過500萬平米,大部分分布于上海寶山、崇明、閔行、閘北、浦東新區,純住宅用地為24幅,其它為綜合性用地。這105幅的土地出讓底價總額為465億元,出讓保證金總額為23億元。倘若出讓成功,那么上海2010年土地出讓金超千億是毫無問題的,全年時間才過半,上海地方政府可能已在想著另找裝土地出讓金的“缽子”了。
105幅土地推介一星期左右,已經出現多個地塊出讓方要求推遲出讓時間或直接終止的現象。上海之所以密集推出如此“天量”土地,平抑地價、遏制高房價是主要的。相比國內其它地方,土地市場也頻頻“感冒”、“發燒”,已經出現十分明顯的流拍率上升,溢價率下降的趨勢。樓市宏觀調控,最大的出發點,就是遏制高房價,從目前來講,供應量加大是必須的,因此,放量推地,方能滿足剛需市場,但且事與愿違,受調控總體影響,行業回調預期正逐步加大。而其所派生出來的問題,已經不是靠多推土地就能解決的,包括限貸、按揭利率變相提高、二套房三套房政策,房產商現在最為緊要的是先守住眼前“一畝三分地”,于是,謹慎拿地,隔空觀望也不足為奇。“上海105幅土地盛宴遇冷”,對接下來的土地市場完全是個教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土地風向正在漸變,土地遇冷或使樓市鳴響“倒退”警報。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