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奴”即白領奴隸,擁有自己的辦公桌、電腦,靠為雇主服務賺取報酬;同時,須向某個或幾個“債主”提供財力支持或無報酬的服務,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房奴、車奴、孩奴、股奴、卡奴、節奴……突然一夜之間,職場人發現自己不經意間進入了“奴時代”,并且有了一個新名詞——白奴。
“不好意思,從今天起我做房奴了,吃喝玩樂的以后少喊我。”這是無奈的聲音。“成孩奴了,沒辦法和你們瘋玩了,我要照顧小寶寶了。”這無奈的聲音中又好似多了分幸福。做新式奴隸,到底是無奈還是幸福,抑或有更復雜的心態,本期專題和你一起探討。
現象:職場人高調走進“奴時代”
2009年,在房價不斷攀升的狀況下,電視劇《蝸居》讓很多買不起房或者剛剛湊夠首付走進“房奴”行列的年輕人找到了共鳴,大家討厭當房奴,大家痛恨房地產商,可大家又拼了命似的給自己套上枷鎖,有的甚至是掏空全家三代人的積蓄,再借外債。筆者身邊的一位朋友,看中了一套軍產房,比市場價便宜三分之一,但必須分兩次付清,沖動中的他開始瘋狂借錢,包括好多年都不聯系的高中同學,結果還真借夠了一半,只是剩下的一半讓他感到不知所措。
2009年年底,網絡上一則《80后孩奴媽媽曬百萬賬單,你還敢要孩子嗎?》又引發了一場關于“孩奴”的討論。此帖一出,引起深有同感的媽媽們紛紛抱怨養孩子經濟成本高,時間成本高,以至于在工作中都膽戰心驚,生怕有差錯,斷了孩子的口糧。2010年春節剛過,又有熱心的職場人開始大曬春節中的各種開支及人情往來,結果有人竟將攢了一年的錢奉送出去,直喊春節為“春劫”,自己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節奴”。至于“卡奴”、“車奴”,其實由來已久,只是在這種“奴時代”的熏陶下,又開始大放異彩。此外,在“奴文化”的影射下,也衍生出其他新名詞,比如“班奴”、“情奴”等。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造詞運動,這里面包含著職場人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觀點PK臺:做新式奴隸,無奈還是幸福
A、正方觀點:“奴”也幸福
確切地說,西西還不是房奴,她暫住在租來的房子里,剛生完孩子的她正在休產假,兩人在今年初看中了郊區的一套房子,已經付了首付,明年才開始供房。不過,西西高調地宣稱自己已幸福地進入“奴時代”。
“其實網上有些過于夸大80后的各種主張了,那些可能只是一種牢騷。”西西說,自己看到“孩奴”這個概念時認真地思索了一番,難道養個孩子真的會讓80后恐懼得患憂郁癥嗎?可自己卻明明從孩子身上得到很多快樂,雖然每天忙碌得連收拾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可看到孩子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西西的心里像吃了蜜似的。
“很多人說自己成為孩奴是因為被巨額的育兒費用所累,其實,如果心態端正的話完全可以省很多錢,在寶寶吃的奶粉上我不敢大意,盡量是買進口的,有質量保證,可是在穿衣上我就變成一個吝嗇媽媽。”西西說,孩子快半歲了,她基本沒為他買過衣服,大多數都是朋友、同事送的,雖然舊點,但也合身。此外,西西也不打算送孩子去各種早教中心,即使上小學以后,也不勉強他參加各種培訓班。
雖然暫時全職在家,但西西的錢包里還是像上班時裝滿各種卡,信用卡、打折卡、會員卡、積分卡等。“很多人因為卡太多或控制不住透資消費,無奈地成為卡奴,但合理應用各種卡,確實能得節省一小筆錢。”在購房簽合同時,西西將30萬的首付全部打入信用卡,再通過刷卡付賬,結果高積分為她換來了一臺冰箱,興奮之余的西西從此喜歡上鉆研各種卡的優惠內容,但她把持一個原則,那就是透支絕不超過500元。在規劃與理智中,西西的“奴生活”反而多了奮斗的樂趣。
B、反方觀點:“奴時代”無奈而辛酸
30歲的外企白領小蘇在春節后特別郁悶,甚至有些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原因是妻子懷孕了,就意味著整個家庭的收入要減半,如果再有突發情況,房子有可能斷供。
2008年4月份,小蘇看上了珠江新城的一個樓盤,每平方米2萬元。“我一個月工資一萬元,老婆5千多元,本來在比較偏遠的區買套房還是可以的,可在看房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要求越來越高,最后還是決定一次置業到位,現在月供8000元。”當上房奴的小蘇和老婆開始節衣縮食,可這不期而至的小生命卻讓小蘇為難了。
除了“房奴”的枷鎖外,小蘇還被“車奴”深深套住。
車子是5年前買的,是比較便宜的賽歐?墒牵詮淖∵M珠江新城后,小蘇覺得自己的廉價車子再難開到別人面前,有時候干脆就讓它長期在車庫里休息,“當二手車也賣不了多少錢,因為這款車型已經停產了。”小蘇無奈地嘆息道,早知今日的窘況,還不如當初減少欲望,做個低級的“白奴”,憂愁或許會少很多。
社會學家觀點:“奴時代”是消費主義引發的必然產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社會學老師陳勝指出:所謂的“奴現象”是人們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壓力遠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集中體現,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也不是說80后的特有壓力,而是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社會轉型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機以后,國家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以刺激消費,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逐漸在中國出現,并且不斷發展壯大,人們通過預支未來的收入來滿足今天的各種欲望。
但是未來是有風險的,人們為了滿足欲望到處“血拼”的同時不得不考慮一系列現實而嚴峻的問題:丟了工作怎么辦?病了怎么辦?這些不確定因素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提前消費的人們身上,本來是為了追求生活質量,結果反倒成了生活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