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年前,“江南第一名魚”松江鱸魚因為長江水質污染等問題消失。此后,生物學家發現人工養殖的松江鱸魚始終無法產卵。近日,復旦大學教授王金秋宣布: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松江鱸魚受精卵的培養難關被攻克。據悉,上海市民可以在今年春節吃上正宗的松江鱸魚了。 “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自古,松江鱸魚就是河鮮美味的代表。曹操、李白、陸游、范仲淹等都曾吟詩作賦,表達對松江鱸魚的喜愛。清代乾隆皇帝兩次下江南,特地到松江府吃鱸魚羹,御賜其為“江南第一名魚”。 1972 年尼克松訪華時,招待他的國宴菜單里,就有松江四鰓鱸魚。令人惋惜的是,20 多年前,隨著造閘建壩工程的增多,松江鱸魚的洄游路線被破壞,加上嚴重的水源污染,享有盛名的松江鱸魚在上海絕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86 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中國,點名要品嘗著名的“尼克松魚”時,當時派出許多人抓魚,可惜一條都沒捕到。 目前,松江鱸魚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復旦大學生物系的學者們就開始對松江鱸魚進行研究。2000 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金秋教授帶領第三代研究人員開展了“尋找松江鱸蹤跡”的大行動,2003年起啟動松江鱸魚的受精卵培育研究。“松江鱸魚的培育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人工養殖的松江鱸魚不產卵。如今,這一難關終于被我們攻克了!” 王金秋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表示, 一旦人工飼養的松江鱸魚能夠自行產卵,意味著松江鱸魚的數量將會大大增加。 模擬適合鱸魚產卵的海洋環境 王金秋告訴記者,野生松江鱸魚屬于“洄游魚”,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生活,唯有產卵季節才會游回長江邊,生下第二代。然而,近年水利建設的發展、農藥和化肥導致的環境污染使松江鱸魚數量急劇下降。上世紀70 年代后期,人們在長江沿岸已經很難尋覓到它們的蹤跡了。 2000 年,王金秋領導了“尋找松江鱸蹤跡”的大行動。對于調查一個物種分布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空前的活動,參加人數近百人,調查范圍涉及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天津、上海等。研究人員走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港口、碼頭、河流、村莊、養殖區域,與漁民交流,現場采樣,一共只找到幾十尾珍貴的野生松江鱸魚。 “因為它們對環境的敏感程度非常高,所以在瀕危水生動物中極具代表性。既然好不容易找到了種群,我們就要去保護它。”王金秋回憶道。之后,他們分別采取“就地保護”和“異地保護”的措施,在山東建立保護場后,回到上海建立了人工養殖場,著重開始了人工繁殖的攻關。 王金秋發現,“洄游魚””松江鱸魚的人工養殖不同于普通的淡水魚或咸水魚,這也是松江鱸魚人工養殖技術的攻關所在。 “我們的理念是完全模擬松江鱸魚的生態養殖,遵從客觀的環境條件,讓它們保持原有的野生狀態。”王金秋道出成功培育松江鱸魚的秘密:走出實驗室,在養殖場模擬一套能調控不同水環境的養殖水系統——從海水到半咸水、再到淡水的鹽度調控,制造漲落潮的感應,讓松江鱸魚繞著池子“洄游”,營造出適宜產卵的“海洋環境”。由于松江鱸魚是肉食動物,科學家們提供的餌料也都是鮮活的小蝦。“它們在自然界吃什么,就給它們吃什么。” 2003 年,王金秋驚喜地發現,第一條人工飼養的松江鱸魚產卵了!之后的六年多時間,他們像撫養嬰兒一般,把魚苗依次培養成魚種、成魚、最后成為親魚(用來繁殖的魚- 編注)再次產卵。目前,王教授正忙于在生產條件下進行成果的科技轉化,以使松江鱸魚能夠大批量養殖。 高價鱸魚的背后 “其實松江四鰓鱸魚并不是真有四個鰓。只是由于兩側鰓蓋上各多了一行鰓毛,看上去好像一邊有兩個,其實那是假鰓。”王金秋解釋著由名字引起的誤解,“松江鱸魚與其他鱸魚在生物分類的源頭上很不同。正因為它的獨特和稀有,才引起那么多文人墨客的極大興趣。” 除了外形獨特之外,松江鱸魚的另一個特點是營養價值高。松江鱸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糖類、鈣、磷、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B 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味甘、性平,具有益脾胃、安五臟、補腎肝之功,主治婦女妊娠水腫、風痹,并能安胎。 據記者了解,松江鱸魚平均重1 兩至1.5 兩,只有一根手指頭長,而每兩松江鱸魚的價格約為240 元。目前滬上個別酒店推出的由松江鱸魚為原料制作的“八寶鱸魚羹”,每盅售價高達380 元。王金秋說,研究松江鱸魚不僅是為了讓市民飽口福,更是為了挽救瀕危物種。 談及松江鱸魚的高昂定價,王金秋解釋:“由于養殖成本太高,基地建設也要成本,所以價格降不下來。”她也希望可以收回這幾年投入的幾百萬元成本,支持復旦團隊繼續做研究。 “另外,松江鱸魚的定價中,還要考慮放流成本。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它的放流成本要5 萬元,所以它的市場定價也居高不下。” 放流松江鱸魚,讓它們回歸自然。這是復旦大學科學家們主動擔起的社會責任。2008 年,他們把一部分松江鱸魚的魚種放流到渤海中;2009 年11月19 日,他們將養殖成功的1000 枚13公分的成魚放流到了長江口。 “只有把它們放流到野生環境中去,這件事才算做完整了。”王金秋說。“現在國內對水生生物生態學狀況沒有一個系統的調查。長江鰣魚還沒來得及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就已經滅絕了。我們連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她呼吁,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光靠小部分科學家的努力是不夠的。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應該給予多一點關注和愛護。 |